乔晓玲委员: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|食品安全|食品

 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,要以“四个最严”要求为根本遵循,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,牢固树立底线思维,坚决筑牢食品安全每一道防线,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。

 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“严格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”等内容,食品安全话题引起广泛热议,代表委员围绕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纷纷建言献策。

  本报讯  (记者罗晨)“我国大部分生鲜肉类食品是‘裸装’上市。”全国政协委员,北京食品研究院副院长、总工程师乔晓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采访时介绍,据统计,有包装的肉类食品约占肉类供应总量的45%左右,但消费者难以从未包装的商品上获取相关的追溯信息。她说,由于家禽的H7N9流感病毒、生猪的口蹄疫、猪链球菌病、蓝耳病、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以及加工病死、非食用畜禽等非法生产事件,使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。

  乔晓玲表示,自2004年以来,原国家食药监局、商务部、财政部和工信部等组织了多次试点,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探索,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但从现阶段的情况看,还有尚待改进和完善的空间,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:一是我国有关法律法规、技术规范等有待完善,系统性与规范性亟待加强。从肉类产业的特点看,其追溯从农业生产资料到食用农产品再到食品,产业链比较长,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的系统工程,在养殖环节,由于小型养殖场、小农户较多,实现全面追溯困难较大。这就决定了畜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。二是政府各部门间的相互协同、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加强。由于分段、分环节管理,各部门各自进行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,造成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,出现“信息孤岛”和技术标准兼容性差等问题,难以实现全程的信息跟踪与追溯。三是企业参与度低,对追溯实施主体缺乏有效控制。追溯实施主体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和少数重点龙头企业,大多数肉类生产经营主体并未参与追溯体系建设。加上追溯管理部门多次变换,无法对相关主体进行有效控制。另外信息安全与防伪方面,也存在商业机密信息泄露隐患,致使企业缺乏建设和应用追溯体系的动力。四是对肉类食品包装缺乏必要规范,而肉类食品包装是实施追溯的必要条件。

  对此,乔晓玲建议进一步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,提高肉类食品安全水平。

  开展畜禽产品追溯的立法建设。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,围绕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控制,不断完善各类相关的法律、法规和规章制度。制定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,细化畜禽产品追溯管理、建设和市场准入机制;依据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,制定肉类追溯的国家强制性标准,要求肉类食品包装上市,确保全程追溯有效和肉类食品安全。

  加强顶层设计,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和设计,搭建统一信息平台,完善追溯技术的支撑标准体系。根据追溯体系建设的技术和管理要求,建立国家、行业、地方和企业标准相互衔接与补充的畜禽产品追溯标准体系,制定和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标准,实现产品追溯的互联互通。针对畜禽产品和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环节,设计简便适用、易于操作的追溯规程和方法。

  强化监督管理,落实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主体责任。建立生产经营主体管理制度,以责任主体和产品流向管理为核心,推动上下游企业扫码交易,健全追溯管理奖惩机制。由于肉类大部分是跨省区调运,以销区城市为主体建设追溯平台很难溯及外埠产地源头。应改变依托地方政府构建追溯平台的基本思路,改由市场监管部门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依法推进肉类食品追溯体系建设。

  建立科学的监督管理手段,促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,保障追溯信息的真实性。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保障追溯链的连续性和追溯信息的真实性,需要不断研发对关键溯源指标信息如原产地、品种、种类等鉴别与确证技术,加强对溯源信息的监督与管理,并不断改进和完善食品企业的诚信制度建设,防止追溯信息虚假和篡改现象,提高追溯信息的可信度。

  社会共治,促进肉类追溯信息“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”。针对肉类产业链长的特点,其追溯应从农业生产资料(饲料、兽药等)开始,到食用农产品(活畜、活禽),再到食品(生鲜肉、肉制品),覆盖生产供应的全过程。各相关政府部门、行业协会、企业组织应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社会共治的规定,遵循协调、开放、共享的原则,建立“互联互通、共建共享”的追溯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,保障肉类食品追溯体系的有效运行。

  加大宣传力度,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。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发布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,及时通报和宣传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及应用现状,提高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水平和关注程度,扩大可追溯食品的市场需求,以此降低企业的成本压力,促进更多的企业积极建立食品追溯体系。

  “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监管、企业诚信、消费者认可三方共同推进。随着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速度加快以及物联网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中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将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。”乔晓玲说。

  《中国食品报》(2022年03月08日04版)

  (责编:袁国凤)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中追科技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中追科技联系。

企业溯源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

  •